今天是父亲节,我静静地回想,仍然不知怎么表达对父亲那份长久以来未曾倾诉的深情。这种感情像儿时父亲问我是否喜欢他时,我调皮地回答:“你那么‘怪’,怎么会喜欢呢?”于是,这份感情总是被压在心底,没有真正表达过。
父亲对我一直严格,而我也常常表面顺从,内心却不服气。每当遇到分歧,我们总会争论;相处时,我极力掩饰“顶嘴”后的愧疚和独处时的悔恨,还有在离家求学时难以启齿的思念与爱意。
这种爱从未依赖语言的表达,尽管它最终可能需要语言来承载。它源自22年来的点滴记忆,源自亲友邻里的闲谈和岁月的流逝,源自我在黑暗中与自己独处时的思索与对比。这种爱藏在父亲送我去医院的雪夜,那条乡间小路上的车印中;它还来自于父亲为了全家人的未来,背井离乡,手握一本中国地图,走遍大江南北,寻求能让子女读书、让家人温饱的“财富之路”。
父亲的经历和那个时代的特殊背景塑造了他的坚韧与担当。他年轻时为了家人的生计,毅然离开故土,走上了一条艰难的求生之路。在那个养四只鸭子都被视为资本主义的年代,他在外奔波,背负着全家的期望与责任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他用双手撑起了家庭的未来,也塑造了我的人生观。
对于我内心的爱,我总是选择隐藏,不愿轻易表达。尤其对父亲,他的坚毅、自律、诚实、勤奋、亲力亲为,这些曾被我称为“怪”的品质,如今已成为我内心深处的敬仰与追求。我已习惯将这种爱埋藏心底,深知即使无人理解,这份感情也依然存在。这是我内心的孤独与斗争,我害怕外界的误解会影响我的轻松与快乐。
然而,我坚信,真诚与真爱无需刻意表达,细水长流、历久弥坚才是真谛。就如同那些山盟海誓,往往只是信念不坚定者的出口。大学里,我追求精神的自由,渴望在文化的苦旅中得到顿悟,超脱世俗,找到内心的光明。
有时,我觉得自己走得很艰辛,像沙漠中的苦行僧,追寻理想中的海市蜃楼。然而,每当回想起父亲,他的坚毅和担当便如一束光,点亮我的心灵,带我走出虚幻,迎接现实中的挑战。
在人生的遥控器上,我常常迷茫,不知该如何选择。人生的困惑或许不在于选择太少,而在于选择太多。面对虚假与丑恶,我坚持理性。今年是2011年,毕业在即,面对未来的种种不确定,我时常感到困惑与不解。
但每当我想起父亲,想起他的人生历程和对我的教诲,我的心中便多了一份明确与自信。他的教诲不再是强加于我的束缚,而是我逐渐理解并内化的准则。或许在我毕业、结婚、生子之后,父亲的这些教诲将成为我们家的精神财富。
“农村子弟,无论何时都要比别人更能吃苦。现在即使再苦,也比以前吃不饱饭的日子好。你要相信,只要能吃苦,日子总会一天比一天好。”
“人无论何时都要记得自己落魄时的样子,不能因为有了饭吃就忘记饭的来之不易。不忘本,对于一个家庭来说,一代比一代强;忘本,便会一代不如一代。”
“人无论何时都要靠自己,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取,凡事要想着求自己。”
这些话在我脑海中回荡,成为我步入社会和未来工作中的宝贵精神财富。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未知,我们无法逃避,但我相信,那些真挚的情感和朴素的品质,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指引,永远不应被遗忘。
这些,都是我成长的过往,是我会时时回望的曾经,也是我远眺未来时的希望。